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笔记——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

投资行思 投资行思
2024-09-20

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是我很喜欢的一张表,可以从中读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也是评判一个企业盈利质量的关键指标。

 

之前也都是看个热闹,最近突发奇想,是不是这张表里的每一个数字都能在资产负债表或者利润表里找到勾稽关系呢?

 

学习之后才发现,原来勾稽关系一直在那,只是我才疏学浅,没有意识到罢了,这一篇就是关于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的学习笔记,以加深印象。

 

以贵州茅台2020年报中的表为例:

 

1. “资产减值准备”和“信用减值损失”。

这里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了所有的减值准备,常见的有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等。原先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了因坏账引起的信用减值损失,自2020年开始要求分开填列,上表中的71371809.85就是从合并利润表中的信用减值损失摘来的。(2019年茅台也同样只有信用减值损失,只不过当时没有分开填列)如图:

 



2.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顾名思义,这个科目指的就是三种资产的折旧。

 

这些折旧因为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已经从净利润中扣除(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扣除,请参照后文的解释),所以需要加回。

 

茅台因没有油气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所以此项填列的数值就是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下的本期增加金额。如图

 


 

但这里有个有意思的脑筋急转弯。

 

教材中有这么一段话: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有的包括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有的包括在制造费用中。计入管理费用中的部分,作为期间费用在计算净利润时从中扣除,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加回。计入制造费用中的已经变现的部分,在计算净利润时,通过销售成本予以扣除,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计入制造费用中的没有变现的部分,既不涉及现金收支,也不影响企业当期利润。由于在调节存货时,已经从中扣除,在此处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加回。

 

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假设A企业有两座大楼,一座为生产车间,其折旧每年200万,进入制造费用;一座为办公大楼,其折旧每年100万,进入管理费用。

 

那么间接法“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这一栏里需填列的数字就是300万。

 

计入管理费用中的100万很容易理解,它已经从净利润中扣除了,但实际上没有发生现金流出,需要加回来。

 

但计入制造费用的这200万就有讲究了。

 

这200万最终是要进入存货的,不妨假设其中有120万跟着存货一起销售出去了,剩下的80万同存货一起留了下来,没有被售出。

 

售出变现的这120万,通过营业成本扣减了净利润,但实际上没有现金流出,需要加回来。

 

但这没有售出变现的80万,既不影响净利润,也不影响现金流。按说不应该加回净利润,即“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一栏中应该填列300-80=220万才对啊?

 

实际上,在下面的“存货的减少”这一栏中,没售出的存货会被一股脑地认为耗用了现金,导致了现金流出,存货中的80万折旧会在该栏中予以扣除。

 

而这80万如上所说,是不影响现金流的。

 

因此,在“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这一栏中,需要将它加回来,即仍需填列300万。

 

油气资产折耗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同理,不赘述。

 

 

3. “使用权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和“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这三项与上一条固定资产折旧一样,涉及到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制造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后已售出变现和未售出变现的区别,总之就是全额填列。如图:

 

 


4.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和“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这两项损益都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因此要将其影响剔除。这两个科目的填列数值需要参考“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的明细科目。如图:

图中营业外支出中固定资产处置损失与营业外收入中固定资产处置利得之差就是该栏填列的数值,即114053.74-13939.82=100113.92。


这里有个问题没想明白,固定资产处置的损失为何填列在了固定资产报废损失一栏,而且似乎之前茅台一直都是这么处理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5.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损益都属于投资或筹资活动产生,并不属于经营活动,因此需要扣除;而财务费用仅需扣除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扣减了净利润,同时也产生了现金流出,因此无需调整。如图:


6.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

 

想要理解这两个科目的变化给净利润带来的影响,就要知道以下公式: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写在一起就是: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所以,当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时,会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当期利润,但又不影响现金流,调整时需加回。

 

同理,当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时,也会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同样不影响现金流,调整时亦需加回。两个科目的数值可按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填列。如下图:

 



其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科目填列数字为:

 

-(1123225086.37-1099946947.57)=-23278138.8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科目填列数字为:

 

1457513.23-72692601.01=-71235087.78


但是,有部分企业这两个科目填列的数字并不是由以上算式得出,比如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是什么原因我也没弄清楚,还请各位赐教。


7. “存货的减少”。


期末存货比期初减少,说明销售出去的存货中包含有前一会计期间的存货,耗用这些存货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除,所以调整时应当加回。


期末存货比期初增加,说明当期购入的存货除耗用外,还剩余了一部分存货,这部分存货也发生了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没有包括在内,所以调整时应当扣除。


存货的变动除了涉及之前所说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之外,还涉及应付项目,这一因素在“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中考虑。


此外,如果存货的变化过程中有属于投资活动造成的变化,应当将这一因素剔除。比如在建工程领用存货或者企业合并造成的存货增加。茅台的存货没有涉及投资活动,此项仅需以存货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填列。如图

 


存货的减少数值为:-(28869087678.06-25284920806.33)=-3584166871.73

 

8.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长期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收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等。

 

同样的,经营性应付项目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长期应付款、其他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

 

应收的增加表示部分营收没有收到现金,但计算净利润时已经包括在内,因此调整时需扣除;应收的减少则需加回。

 

同样的,应付的增加表示当期购入的存货中有一部分没有支付现金,但是计算净利润时却通过销售成本包括在内,因此调整时需加回;应付的减少则需扣除。

 

因为没有明细账,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无法确定,所以这两项科目的填列数值并不等于应收/应付各项目的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投资行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